……
“为什么不能?当年的徐州刘备不就接吗?”
“不一样。”
“有什么不一样?”
声音追问。
“不都是一方之主觉得自己快不行了,自家孩子又不成器,所以想把地盘托付给看起来更靠谱的刘备吗?”
“你确定要听原因?”
逄佰在脑海里问那声音,
“可别到时候我好不容易说一大堆,你又咿咿呀呀地要跟我拌嘴。那我可懒得理你了。”
“你说说嘛。我尽量不拌嘴。”声音保证道。
逄佰沉默了一瞬。
“啊啊,好,我不说,我不说,我不拌嘴。请您说说。”
逄佰这才在脑海里缓缓开口:
“首先,表面上,陶谦和刘表都是有两个儿子的情况下,要把基业让给外人。但实际情况完全不同。
陶谦的两个儿子,陶商和陶应,本身对掌管徐州这件事就既没经验也没兴趣。陶谦本人从一开始也没打算让他们接班,就算不是刘备,他也会把徐州托付给一个他认为可靠的人。
而刘表呢?
他一开始就有属意的人——大公子刘琦,只是后来娶了蔡氏,才让刘琮现在占了上风。他并非没有继承人可选,只是还没定下来。
在这种时候,他提出把荆州让给刘备,你觉得他图什么?”
脑海里一片安静,声音似乎在消化。
逄佰继续道:
“他是真心,想让荆州在刘备的带领下变得更好。还是假意?想看看刘备到底有没有那份野心。如果有,他会怎么做?放过他?”
“那……或许刘表真是一个明主,真心让贤呢?”
声音迟疑地反驳。
“好,我们就当刘表真心想把荆州让给刘备。”
逄佰不紧不慢地接下去,
“但荆州是一个地方,不是一件东西。地方上的人呢?百姓的想法或许不重要,主要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士族大家,他们允许刘备得到荆州吗?”
“……”
“当初在徐州,士族百姓拥戴刘备,是因为他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,解了徐州之围。
可荆州呢?刘备是给了他们什么天大的好处?还是救了他们祖宗八代?
没有。恰恰相反,当年是他走投无路来到荆州,是荆州庇护了他,给了他新野这块容身之地。”
“至少刘备守了新野这么多年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?比如前些日子刚打的博望坡,不就是大功一件?”
声音试图举例。
“是啊,博望坡,”
逄佰语气平静,
“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打了这场胜仗。这样或许更能得到刘表个人的认可。可刘琦、刘琮他们背后的势力呢?
刘琦那边暂且不谈。刘琮那边的蔡氏,他们连刘琦这个名正言顺的长子都容不下,会眼睁睁看着刘备这个‘外人’拿走整个荆州?除掉刘备的念头是他们又不是第一次起,再杀一次有什么关系?”
“刘备身边有关张赵这三个高达护着,我看蔡氏没那么容易得手。”
“所以呢?”
逄佰在心底回应,
“活着就能管得住荆州吗?”
“当年徐州不就……”
“当年刘备敢接徐州,是因为徐州虽然四面受敌,但至少内部拧成一股绳,能一致对外。
而现在的荆州:东边孙权虎视眈眈,西边刘璋也不是省油的灯,南面长沙刚消停点,北面的曹操大军又要压过来了。
这局面已经够凶险了,更别提自家窝里还在斗,保不齐哪天就有人背后捅刀子。”
脑海里安静了片刻。
“所以,我觉得现在接下荆州不是什么好事。”
逄佰总结道,语气很平静,
“管不住,也未必守得住。不如推了,至少还能落个仁义的名声。”
这次,那个声音彻底没话了。
两人一路无话,直到军师府门口勒住马。
诸葛亮刚下马,逄佰就跟上一步,低声提起另一件要紧事:
“先生,最近曹操那边动静不小。主公既然没接下荆州……万一情势有变,新野恐怕得早做打算。您看田里的粟米已经黄了,是不是该着手安排收割了?”
诸葛亮沉默了一下,眼神望向远方,显然还是想再为争取荆州努力一把,但他很快点了头:
“子钧说得在理,这事就交给你去办吧。”
“是。”逄佰应下,转身就去安排人手。
走出几步,他忽然又想到什么,在心底默默补了一句:
“当然,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。至于主公当时到底怎么想的,我不知道。但我认为,他拒了是对的。”
那个声音终于蔫蔫地冒出来:
“……好吧,说不过你。”
“……”
“行吧。”逄佰扯了下嘴角。
——————
建安十三年秋,公元208年,许昌。
夏侯惇可以说是狼狈不堪地逃回了许昌。
他用麻绳绑着自己,跪倒在台阶下,向曹操负荆请罪:
“末将罪该万死,请丞相降罪!!”
……
看着阶下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爱将,曹操深深地叹了口气。
他走下台阶,亲自为夏侯惇解开绳索,扶他起来,又带到厅堂上坐下:
“元让,究竟何故?且细细说来。”
夏侯惇羞愧难当,脸上那道伤疤似乎更显眼了:
“末将率军到了博望坡,遇到刘备亲自率军而来。本想趁此拿下刘备,谁料那诸葛亮狡诈无比,竟用火攻!山路狭隘,我军在里乱作一团,自相践踏冲撞……死伤……死伤近半啊!”
说到最后,他的声音几乎哽咽。
……
曹操眉头紧锁,盯着夏侯惇:
“汝自幼用兵,岂不知狭隘之处用火攻也?”
夏侯惇羞愧抬头:
“丞相!于禁将军曾经提醒过末将,末将急于求成,悔之不及啊!”
“哦?”
曹操的目光锐利地转向站在一旁的于禁,
“文则,是这样吗?”
……
于禁低着头出列,将当时如何劝阻夏侯惇的话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。
曹操听完,沉默了片刻。
厅堂里落针可闻,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。
“呵。”
他忽然冷笑一声,声音不高,让人摸不清其中的意味:
“好啊,文则竟有此等见识,真是大将之才啊!依吾看,当个大将军都绰绰有余了!”
……
言罢,曹操下令厚厚赏赐了二人。
随后,又转向众文武,声音凝重:
“如今,吾心上所忧,乃刘备与孙权矣,余皆不足为虑。吾今有精锐之众百万,不乘此时扫平江南,失其机会也。”
他猛地站起身,目光扫视全场:
“传我将令!即刻起兵五十万,分五路进发!!曹仁、曹洪!”
“在!!”
“命你二人为先锋,作为第一队!”
“是!!”
“其余队伍,张辽、张郃为第二队;夏侯惇、夏侯渊为第三队;于禁、李典为第四队……四路大军,各领兵十万!至于第五队,由吾亲自统领,统率其余文武大将!!”
他顿了顿,看向殿前一位身材魁梧的将士:
“许褚!”
“末将在!”
“命你为折冲将军,自领三千精兵,走在先锋之前!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为大军扫清障碍!”
“末将遵命!”
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谋士:
“文若,许昌就交给你了。”
荀彧默默躬身领命。
出征的日子很快选定: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末的丙午日。
整个许昌城都笼罩在一种大战将临的肃杀气氛中,五十万大军开始陆续集结,庞大的战争机器缓缓启动,目标直指南方的刘备与孙权。
……
“所以,关小将军不在营里?”
逄佰站在营门处问道。
张什长点点头,回道:
“是啊,逄书佐。近来曹操那边动静不小,主公派了关将军、关小将军他们去北边驻防,盯着曹军的动向。”
……
逄佰心里叹了口气。
虽然他跟刘封更熟络些,但借兵收麦这种事,他下意识还是觉得找沉稳的关平更妥当些。不过既然人不在,那也只能去找刘封了,想来那位少将军也会爽快答应。
“行,多谢了,我去寻少将军吧。”
逄佰对张什长道了声谢,转身打算离开。
刚迈出两步,迎面遇上一座铁塔似的黑影。
……
逄佰脚步一顿。
这位张将军的暴脾气他可记得清楚。虽说博望坡那把大火把张飞对军师的轻视烧没了,但对他这个小书佐是个什么态度,逄佰心里可没底。
他立刻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:
“张将军。”
张飞铜铃般的眼睛扫过来,嗓门洪亮:
“咦,这不是子钧吗?跑军营来作甚?”
没等逄佰开口,旁边的张什长赶紧替他解释:
“回将军,逄书佐是来寻关小将军借些兵士帮忙抢收麦子的,现下关小将军不在,便打算去寻少将军。”
……
是的是的,哥们别理我,就当我路过。。
出乎逄佰意料,张飞听了非但没嫌事小,反而哈哈一笑,大手一挥:
“这点小事还用得着再去找公仲?跟俺老张说不就完了!”
……
俺老逄自认为还没跟你这么熟。
逄佰连忙推辞:
“不敢劳烦将军,这点……”
“啧,扭扭捏捏像个娘们!”
张飞不耐烦地打断他,脸一板,做出一副不乐意的样子,
“俺老张说了帮你就是帮你!走走走,带你去点人,再弄几头牛和车!”
……
话都说到这份上了,逄佰还能说什么?
“那……小子多谢张将军了。”
跟着张飞去领人和牲口的路上,逄佰心里还有点不踏实。但到了地方,他也就顾不上多想了,立刻投入到安排中去。
张飞抱着胳膊在一旁看着。
这个年轻的书佐有条不紊地把人手分成几拨:会割麦子的优先下地,以防割坏了庄稼;不会割麦的就去干些平整临时打谷场、挑运麦捆、脱粒、扬谷等差事;又从里面分出些年纪大的老兵,让他们在周边负责警戒,防备可能出现的流寇抢粮。
接着,他又去跟聚拢过来的百姓沟通。
话说得实在,讲明抢收是为了防备万一,怕耽搁了收成被糟蹋。
百姓们看他安排得妥当,又听说是为了防兵灾,也都高高兴兴地同意了。
张飞看着这年轻人忙前忙后,明明瞧着年纪不大,未经多少世事的样子,可安排起这些农事和人事来,却样样清楚,件件有章法。
等逄佰大致安排停当,走过来时,张飞忍不住咧开嘴,大手“啪”地拍在他肩膀上,力道大的让逄佰晃了晃。
……
“嘿!小子,看不出来啊!干活干像模像样的,俺原先还以为你是军师领回来吃白饭的呢!哈哈!”
……
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
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,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。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,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。
推荐阅读